从拉夫劳伦2000万胜诉,看服装品牌维权破局之道

 专业解读    |      2025-04-12


拉夫劳伦高额胜诉案,释放严惩侵权信号 


2024年底,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对拉夫劳伦及其关联公司诉上海睿发服饰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商标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定,被告方使用“Polo”、“Polo Sport”、“Polo Gear”等商标的行为构成侵权,判令其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包括停止使用近似商标和销售相关商品,并支付共计2000万元赔偿金。这成为中国商标侵权案中赔偿金额最高的案件之一。



广州某公司等企业未经授权,使用与拉夫劳伦相似的商标开设门店,销售相似产品,甚至店铺装潢也与拉夫劳伦高度相似,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困惑。



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拉夫劳伦公司与这些侵权企业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法律斗争。除了商标侵权诉讼外,还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和著作权侵权诉讼。虽然期间也曾遭遇挫折,但拉夫劳伦公司始终坚持维权,最终取得了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判决中的赔偿金总额2000万远高于商标法规定的上限500万元法定赔偿数额,充分显示了法院对商标侵权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度。这也是中国商标侵权案件中获得最高赔偿的案件之一,对于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服装行业成为侵权“重灾区”,维权困境何解?

服装作为快消品,具有迭代快、设计易复制、产业链透明等特点。一款爆款设计从上市到被抄袭仅需数周,而传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如外观专利审批需6-12个月)难以匹配行业速度,导致“原创即被抄”成为常态


常见侵权类型与维权难点



主要困境: 

1. 确权难:服装成衣因“实用功能为主”,多数无法通过著作权法保护;  

2. 举证难:侵权方通过改款、换标等“微创新”规避法律风险;  

3. 赔偿低:过往判赔额多低于侵权获利,难以形成威慑。



三步构建“攻守兼备”的维权体系


第一步:预防性布局——筑牢权利“防火墙”

  

• 商标:核心品牌、系列名称全类别注册,覆盖中英文、图形;跨境电商同步注册目标国商标。  

• 著作权:对设计图、服装图案、模特图等进行版权登记,通过时间戳、区块链存证强化证据链。  

• 专利:对经典款、高溢价设计申请外观专利,优先审查通道缩短周期。  

• 监测:委托专业机构监测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建立侵权预警机制。



第二步:精准打击——分层治理侵权链路  



 

第三步:诉讼破局——策略性提升胜诉率与赔偿额  

• 管辖选择:优先选择知识产权法院或赔偿标准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  

• 赔偿计算:提交侵权方电商销量数据、财务报表,主张以侵权获利或法定赔偿上限(著作权侵权最高500万);  

• 技术辅助:引入服装设计相似度算法鉴定、消费者混淆调查报告等增强说服力。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

拉夫劳伦的胜诉印证了一个趋势:中国司法正以更高判赔额、更严侵权认定标准,重塑服装行业竞争秩序。品牌唯有前置权利布局、体系化打击侵权、善用专业力量,方能在“原创与抄袭”的博弈中掌握主动权,让设计价值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帆顺知识产权在服装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产权维权经验,为国内外数十个知名品牌提供定制化品牌维权方案,提供线上监测、平台投诉、采买鉴定、诉讼维权、行政查处和刑事打击六大服务,守护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