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商业瑰宝,老字号以其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精湛技艺和特色服务,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影响力。近年来,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许多老字号通过创新转型赢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喜爱。然而,这也让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搭便车"的机会。
在北京各大外卖平台上,"西四包子铺"的仿冒品牌层出不穷。"原西四包子铺""北平西四包子铺""记忆西四包子铺"等名称相似的店铺比比皆是,让消费者真假难辨。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天津街头,标榜"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门店随处可见,许多当地居民都坦言难以区分正宗与山寨。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老字号品牌普遍面临的侵权困境。
4月23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1-2024)》发布。白皮书显示,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西城检察院共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49件306人,民事监督案件11件,公益诉讼案件1件。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商标类案件占比超过50%,广泛分布于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多个民生领域,尤其是老字号屡遭侵权。而网络侵权手段日益多样化,隐蔽性强,导致监管难度较大。

(图源网络)
老字号屡遭侵权,网络手段隐蔽性强
根据最新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白皮书显示,当前老字号侵权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
首先是侵权行为的产业化运作趋势日益明显。以近期破获的一起特大制假售假案件为例,犯罪团伙形成了完整的侵权产业链。该团伙通过采购二手网络设备及带有正品商标标识的配件,在多地设立加工窝点,采取拆解重组、篡改序列号、更换部件等手段,系统性地仿冒知名品牌交换机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该团伙不仅建立了专业的技术团队负责产品仿制和质量把控,还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这种分工明确、跨区域协作的侵权模式,大大增加了执法部门的查处难度。
其次是互联网新业态成为侵权重灾区。随着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侵权活动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直播带货场景中,部分主播采用"真假混卖"的方式,在直播间展示正品却发送仿品,消费者难辨真伪; 社交电商平台上,侵权者利用熟人社交关系进行推广销售,通过私域流量规避平台监管; 交易过程往往绕过正规电商平台,采用点对点支付和直接发货的方式,给取证工作带来挑战。
以某国际服装品牌维权案件为例,侵权者同时开设线下实体店和线上直播间,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产品信息,诱导消费者添加私人社交账号完成交易。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侵权模式,不仅扩大了侵权规模,也使得整个违法活动更加隐蔽。
维权困境:多重阻碍下的艰难之路
取证难成为老字号维权的首要障碍。以某知名中药品牌维权案为例,侵权团伙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制假窝点分散在多个省份,销售渠道遍布各大电商平台。当执法人员锁定一个窝点时,关键证据往往已被销毁。这种游击式的侵权模式,大大增加了取证难度。
赔偿金额与维权成本严重失衡是另一大难题。数据显示,在老字号维权案件中,最终获得的赔偿金额平均仅为侵权方两周的销售额。更棘手的是,侵权方往往提前转移财产,导致执行阶段无财产可供执行。这种"胜诉难执行"的困境,严重挫伤了老字号企业的维权积极性。
维权周期过长也制约着保护效果。以某百年药企的维权案为例,从取证到终审判决耗时三年有余。在此期间,侵权产品仍在市场上流通,不仅蚕食正品市场份额,更损害了品牌声誉。
破局之道:多维度的保护策略
面对这些困境,知识产权领域专家建议构建"商标+专利+著作权"的立体保护体系。以某知名化妆品老字号为例,该企业不仅注册了核心商标,还对产品包装设计、店面装潢进行了著作权登记,并将传统工艺中的关键步骤申请了方法专利。这种全方位的保护策略,显著提升了维权成功率。
行政保护与司法救济的协同运用被证明是有效手段。在某餐饮老字号维权案中,同时启动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查处和法院的民事诉讼,既快速制止了侵权行为,又追究了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行政+司法"的双轨制维权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针对网络侵权的新特点,区块链存证等新技术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近期某案件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定的电子证据成为胜诉关键,为解决网络侵权取证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对于情节严重、数额巨大的侵权案件,刑事追责展现出强大震慑力。某制售假冒老字号产品案件的主犯被判处有期徒刑,有效遏制了同类侵权行为的发生。
业内人士指出,老字号的保护不仅关乎企业利益,更涉及文化传承。通过不断完善保护机制、创新维权手段,这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老字号,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