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品牌如何打赢商标保卫战?三步构建法律护城河

 专业解读    |      2025-05-13

2023年,某国产运动品牌在推出新款跑鞋后三个月内,市场上突然涌现出二十余个"孪生兄弟"——这些仿品不仅使用了近似的"闪电"图形商标,连鞋底的专利缓震结构都被原样复制。品牌法务总监李女士回忆道:"最夸张时,我们的正品和仿品在同一个电商页面并列销售,连内部员工都需要仔细辨别。"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体育用品行业上演。从价值千元的专业篮球鞋到几十元的运动水壶,山寨产品不仅蚕食正品市场份额,更会损害品牌声誉,甚至威胁消费者安全。

面对这一挑战,法律武器是最有力的防御手段。本文将结合最新司法实践和行业特点,为体育品牌梳理“防御—监测—打击”全周期维权策略。


一  一、如何认定"近似商标"?法院的裁判逻辑解析 

在商标侵权案件中,"近似性认定"往往是争议焦点。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七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院会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判断。

1. 传统"形、音、义"三要素分析 

 视觉层面 :比对商标的整体结构和显著特征。例如"安踏"与"安珼",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字形高度相似,容易造成混淆。

 听觉层面 :考察商标的发音是否相近。比如"李宁"与"利宁",在某些方言区的发音几乎完全相同。

 概念层面 :分析商标传递的含义是否雷同。"匹克PEAK"与"顶峰PEAK"就是典型案例,二者英文标识完全一致。


2. 体育行业的特殊考量 

 运动用品消费者往往更关注产品的功能性标识。例如:运动鞋上的特定符号(如耐克的""标志)

 服装上的独特图案(如阿迪达斯的三条纹)

 器材上的专业标识(如瑜伽垫的特定纹理)

这些元素一旦被模仿,即使文字商标不同,也可能构成侵权。

 

3. 司法实践中的"隔离观察+整体对比"原则 

法官会模拟普通消费者的购物场景——不是将两个商标放在一起对比,而是凭借记忆判断是否可能混淆。在2022年上海某法院审理的"Adidos"侵权案中,虽然侵权商标多了一个字母"o",但法院仍认定其与"Adidas"构成近似,最终判赔80万元。

图片


二、体育行业五大典型侵权模式及法律风险 

1. 赤裸裸的仿冒 

这是最直接的侵权方式:侵权人直接复制正品商标,生产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去年广东查获的一起案件中,某作坊生产的瑜伽裤不仅使用了某国际品牌的LOGO,甚至连吊牌和包装都完全仿制。

图片


2. 知假售假的灰色产业链 

一些商家明知是侵权商品仍进行销售。某电商店主因售卖2000双假冒"鸿星尔克"运动鞋被起诉,法院最终按照侵权获利的三倍计算赔偿。

图片

3. 为虎作伥的配套服务 

侵权行为的帮凶同样要承担责任。江苏某印染厂曾因私自印制"中国乔丹"商标被连带追责,虽然他们辩称"只是接单生产",但仍被判处赔偿30万元。

图片

4. 反向假冒的隐蔽操作 

这是一种较特殊的侵权形式:侵权人购买正品后,撕掉正品羽毛球拍商标后贴上自家标识(反向假冒),某羽毛球拍经销商就因此被判赔偿正品厂商全部损失。

image.png

5. 平台的监管责任 

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明知或应知店铺售假却未采取必要措施的,需承担连带责任。2023年某平台就因未及时下架侵权商品,被判与售假商家共同赔偿50万元。


三、侵权代价:法律重拳下的三重惩戒 

民事责任 

1. 权利人可以主张多种赔偿计算方式:实际损失:需举证侵权导致的销售额下滑等直接损失。某运动品牌曾通过对比侵权前后的销售数据,成功索赔300万元。

2. 侵权获利:法院可调取侵权方的销售记录。在一起足球侵权案中,法官根据电商平台后台数据计算赔偿。

3. 许可费倍数:参照品牌正常授权费用,最高可按5倍计算。

4. 法定赔偿:在难以计算时,法院可在500万元内酌定。对于恶意侵权,甚至可以突破这一上限。


行政责任 

市场监管部门可没收侵权商品,并处违法经营额5倍以下罚款。2022年福建某制假窝点被罚217万元,创下当地纪录。


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假冒注册商标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浙江某团伙因制售假"斯伯丁"篮球被判刑,该案还被最高法列为典型案例。


四、构建全方位的商标保护体系 

1. 监测预警:建立防火墙 

 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全网监测,及时发现近似商标

 对小微侵权快速发出律师函,形成震慑

 建立商标续展预警机制,避免因疏忽失效


2. 法律打击:组合拳维权 

 对个体商户:通过行政投诉快速下架商品

 对顽固侵权:提起民事诉讼索赔

 对制假窝点:推动公安机关刑事立案


3. 战略布局:未雨绸缪 

 全类注册 :不仅注册核心类别,还要覆盖运动饮料、体育赛事等关联类别

 双保护机制 :对图形商标同时进行著作权登记

 商业转化 :通过商标授权、质押融资实现价值变现

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商标保护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课题。那些只注重产品开发却忽视知识产权保护的企业,很可能在为他人做嫁衣。

正如某国际品牌法务副总裁所说:"在体育产业,每一个商标背后都代表着数百万美元的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行业的创新基因。"

建议品牌方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或者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常年侵权检测及法律维权服务。记住:最好的维权不是事后补救,而是事前防范。你的品牌价值,值得用最坚固的法律护城河来守护。